首页天天新闻综合排行产品排行榜中榜调查问卷趣味测试地方频道加盟商机排行问答天天搜索
天天新闻综合排行企业人物事件社会经济军事科教人文自然旅游文娱生活特产奢侈黑榜导购质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排行 > 正文
互联网秘密排行榜
http://www.ttpaihang.com   2009-11-11   互联网

NO.1 你所不知道的因特网:谁控制着因特网?

你所不知道的因特网:谁控制着因特网?

官方的回答是没有人能控制,但这个半吊子事实,相信大家很难接受。如果所有的国家在互联网的世界中都是平等的,那么美国无疑更加“平等”。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好界定。实际上,因特网就是电脑间相互通信的一组协议,无数的服务器和电缆大多由私人掌控。但就影响力而言,强大的平衡力来自于加利福尼亚Marina Del Rey的命名及数字因特网公司(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 是一家非盈利组织,管理着所有的在线地址,俗称“域名”,以及它们的后缀名,例如“.com”和“.org”。由于ICANN需要定期向美国商务部汇报,所以域名的申请过程实际上是由美国政府所监管的。由于美国在全球因特网协调控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引起了来自中国,俄罗斯以及欧洲的高度关注。“它(美国)能在因特网领域发挥和其它政府不一样的作用,” Massimiliano Minisci,一名ICANN的地区管理员说道,“而这关系到整个世界!”

弄清各国忧虑的原因并不难。想象下一下的情况:一个国家希望改变本国域名的某些内容,而只要是这些改变涉及到“顶层”,即加入国家级的顶级域名后缀,这就得过美国商务部这关。过了这关还没完,还需要一家美国管理根后缀名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所有来自官方的可识别的后缀名列表)的私营企业Verisign 来完成这最后的实现工作。“美国政府可以终止这个数据库的任何修改,” Minisci提到,“因而理论上来说,美国可以决定出互联网的玩家。”

2009年9月各方将会就这一不公平的现实进行探讨。让我们拭目以待!

激进的立场是将互联网进行切割。而更为实际的办法是让更多的政府加入到ICANN中来,也就是让美国政府放弃对ICANN的控制。纽约Syracuse 大学的因特网管理专家Milton Mueller对这种结果并不乐观。“没有人会放弃自己的奶酪。这种想法很自然,这是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要交给别人?”

NO.2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互联网有多大?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互联网有多大?

“ 面对着时间这个无底洞,头晕目眩不堪忍受。” 18世纪的科学家John Playfair在回忆起自己学习地球史的感受时说道。如果Playfair有机会能瞧上一眼因特网这个无底洞,他也一定还会捂脑袋。2005年,谷歌曾估计因特网的数据量为500万兆兆字节(terabytes),1 gigabyte多便可以绕上太阳45亿圈。

有一些更为简单的方法可以一窥因特网的规模。最近的估计显示,超过10亿人是通过计算机上因特网的(见2002,2004,2006以及2008的因特网流量图)。此外,还有大概10亿人是使用手机上网,他们同样可以体验到和PC机一样的冲浪快感。

因特网无疑非常之大。2008年7月,因特网家族又添Cuil.com,这个被其设计者标榜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有着惊人的1200亿页面的索引能力。这一举动无疑触怒了谷歌,不久前它对外宣称自己的系统可以储存1万亿页面(见Internet census 2007 和 2008)。

也许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有人估计现有的互联网信息总量是谷歌或Cuil索引的100倍以上。

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因特网和它的内容会持续地高速增长。根据谷歌的报告,互联网每天都会新添有数十亿的页面。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一分钟内,互联网的页面总量已经又上翻了70万!

NO.3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我们能关掉它吗?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我们能关掉它吗?

我们能关掉网络吗?几乎肯定不能。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电缆和卫星,以及负责运行的网络运营商,都掌控在私人手中。一个政府或许可以命令其版图内的网络运营商关闭,但是,人们还是可以通过不归该政府管辖的公司的卫星连接获取数据。要跨越国界去关闭网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对他们自己国家施加巨大影响,却难以在世界范围具有同样威力。

为什么想要关掉网络呢?似乎很难想到一个理由。即便是最大的网络攻击,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比关掉网络引发的损失要小。此外,让网络瘫痪的恶意企图已经证明这项任务有多艰巨。史上最大的网络攻击发生在2007年2月,而你可能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这场攻击试图端掉13个根域名服务器,那里承载着全球正在使用的所有网络地址,这是网络流畅运行的必需数据。结果,2台美国的服务器受到影响,但是11台毫发无损,攻击因此失败。

现在,国际域名与地址分配组织(ICANN)开始实施新的安全系统Anycast。通过该系统,每一台根域名服务器也作为其他服务器的一个备份或镜像存在。譬如,加利福尼亚的根服务器可以在台湾或中东有镜像。通过选址窍门,实际上相当于拥有数百个这种根服务器。

网络攻击无力关掉网络;对基础设施进行物理攻击,更不会有好果子。在发射导弹攻击那些遍布全球的根服务器前,你还得埋一堆炸弹去破坏海底电缆呢。这样的话,我们就面临全面战争了,网络早就不是你该苦恼的事情。

看来,因特网是永存的。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好好适应它吧!

NO.4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网络危害环境吗?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网络危害环境吗?

一封穿越大西洋的电子邮件,并不消耗燃油。但是,因特网有其巨大的碳足迹。据估计,要维持网络运转,全球的数据中心每年耗电1520亿千瓦时。加上与之相连的电脑及外围设备耗能,可能占到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几乎和航空业相当。

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谷歌调查发现,要生产一次网络搜索所需的电力,得排放200毫克二氧化碳。这听起来不多,累加起来却很惊人:1000次搜索引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一辆普通欧洲汽车行驶1千米的排放量。更糟糕的是,网络交通目前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根据国际环境联盟气候组的预测,到2020年,电脑的碳排放量将增加280%,相当于14亿吨二氧化碳。

如果IT产业忙碌依旧,毫无疑问,因特网的能耗将火速飙升。因此,很多组织开始采用高效冷却的电脑,向绿色数据中心转型。同时,新电脑也变得更加高效。这已经使得网络传送每兆数据耗能,以30%的速度逐年递减。

IBM宣称正在开发碳中性数据中心,采用新型的水冷系统,把芯片释放的热能,传输给附近的家庭和办公室。与此相似,谷歌已经将其基于海洋的浮动数据中心理念专利化,这种新型数据中心靠波浪驱动,用深海冷水冷却电脑芯片。

因特网本身也能帮助我们减少能耗。视频会议就是一个例子。然而,谁也不清楚,这项技术是否导致旅行量的显著减少,或者视频会议实际上是否增加了碳排放。

NO.5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网络会变的有自我意识吗?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网络会变的有自我意识吗?

在工程学的意义上来说,显而易见,人类大脑和因特网的复杂网络节点性质存在相似性。例如,它们都要获取,加工,回忆和传导信息。必然要立足于网络空间的研究机构——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主席Ben Goertzel说:“因特网表现的真有点像思维活动,它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意识。” 

这并不是说互联网将来必然会有像人类一样的意识:比如它不太可能会想知道自己是谁。在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研究意识和人工智能的Francis Heylighen认为,意识仅仅是一个通过增加一定水平的控制而使信息处理过程更有效率的系统,这种对大脑处理进程的控制得到了最多的资源。Heylighen说:“施加意识更近似于微调并逐渐增加控制,而不是直接跳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水平。”

Heylighen推测因特网可能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网络,它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的更好,重新自我组织并且填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如果它还不具有部分意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帮他觉醒,比如指示网络检测它自身知识缺陷并为此做点事情。这不是应该恐惧的事情,Goertzel说:“一个自然产生的,条理清楚的并且果断的因特网思维的成长,对于人类前景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

Heylighen同意这个见解,不过他警告说我们可能会有点失望。他说“开始我们很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这会在何时开始呢?依Heylighen看,完全随因特网的流行趋势而定。他说,如果在发展社交网站上花费的力气被用来发展因特网意识,这可能在十年内就会发生。

NO.6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只有一个互联网吗?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只有一个互联网吗?

目前为止世界上可能只有一个互联网。互联网是互相连接的计算机之间完全不同的混合,大型的计算机网络来自大学,企业等。将这一个个网络联成网络的是叫作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的通信语言,即TCP/IP。

也有一些利用不同协议的大型网络是脱离互联网的,包括FidoNet,一个通过全球电话网络连接的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s,BBS),以及一些军用网络。就目前所知,主互联网是唯一一个最大的网络。

然而当一种通用的计算机语言成为因特网非凡成功的关键点时,人们却最终因为语言的不同形式而引发互联网分裂成几个不相连的区域。2007年,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压力之下,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终于同意在域名地址中使用非拉丁文字。这个变动将帮助数以亿计说中文和俄文的人使用互联网,使得交流更容易,还能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的在线贸易来往。然而,这也会开始终结我们目前所知的互联网。

这些非拉丁文域名有可能不能被其它的网络识别。如果不能设置服务器或者路由器识别这些地址中的字符,那么世界上的所有角落都不能轻易进入这些域名。

更糟糕的是,中国政府称他们决定设置中文的根域名系统,在中国的计算机上沿用,并且独立于现有的以美国为基础的根域名系统。这可以使中国政府控制其国民能进入的网站,这有可能使其能将中国人民隔绝于其它网络之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科技与法律教授Tim Wu提醒说:“域名语言上的变化将使互联网上国界线更清晰。”他预测这将会导致我们走向一个分裂的互联网:一部分由美国控制,一部分由中国控制,另一部分由俄罗斯控制。

NO.7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金融危机席卷互联网了吗?

你所不知道的互联网:金融危机席卷互联网了吗?

房地产价格在持续增长中的暴跌,经济基础崩塌的威胁,政府为了躲避金融灾难的印钞行为。我们在此并不想谈论房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崩溃,而是同样“触礁”的虚拟世界。

Anshe Chung,一个虚拟地产开发者,也是第一个在互联网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赚取了大笔真钱的人,她说,“当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时,数码业出现了第一个衰退迹象。对于投资虚拟房地产,人们变得犹豫不决。也不再追捧那些拥有昂贵和大型虚拟土地的人了,这使得第二人生的增长减缓了。”碰巧,创建第二人生的公司Linden Lab,已经在游戏中使用了“量化宽松”。Linden Lab没有印更多的虚拟钱币,而是创建了更多的虚拟土地并且减少开发成本。这一方法效果是稳定了游戏中的虚拟市场。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花费的现金正变得越来越少,但更多的人在网站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Chung说,现实世界里的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更多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或者他们也更愿意呆在家里来节省开支,互联网上记录的用户在线时间也会越长。所以,第二人生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稳步恢复中。

经济衰退还会给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带来麻烦。Andrew Odlyzko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研究明尼苏达州互联网“交通”(Minnesota Internet Traffic Studies),他说:“估计在2006年之前,全球互联网的数据通信量是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增长率下降了。”事实上,目前的增长率差不多是2006年的一半。

下降的增长率导致对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的缩减。Odlyzko说,一般来说,互联网在任何时候都能处理100%双倍增长的流量高峰。如果大量的人因为要逃避经济萧条都突然去上网了,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跟不上流量的增长,那么出现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NO.8 何处是网络的“暗角”

何处是网络的“暗角”

在网上有许多地方你最好避开,例如,只是短暂浏览一些不安全的网页就可能使你的电脑感染蠕虫或病毒,从而让你有一堆需要担心的“黑洞”。

你的电子邮件是否曾经神秘地失踪,又或者你加入收藏夹的网站突然无法获得,你可能正遭受着这样的“黑洞”。虽然它们的破坏力看上去并不像真正的黑洞那么可怕,然而这些“信息黑洞”会对用户造成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实上,这些“黑洞”是由于连接中断或者路由器-设备的错误配置而造成数据包消失的一些点。华盛顿大学的一支包括电脑科学家Ethan Katz-Bassett的研究小组自2007年开始,已经监控到了近150万个信息黑洞,其中大部分持续2小时以上。不幸的是,很难预测下一个这样的“ 黑洞”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因而很难让普通用户避开这些黑洞。

相对而言,对于防止多人在线聊天频道出现的问题要容易的多,虽然大部分这种聊天频道是正当的,仍然有一部分名声糟糕的频道,这些频道就像是为偷窃财务和信息而开设的自由市场。一项在2007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在这些多人在线聊天频道中存在价值超过3700万美金的非法资料,其中包括8万个信用卡号和银行账户明细。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糟,那么你应该知道,其中一些聊天室还被黑客用做发送恶意软件的渠道。当一台电脑感染了病毒或恶意软件,就可能被劫持用做僵尸网络的一部分,用来向其他地方发送病毒或网络攻击。

以上这些是一些网络上明显的“暗角”,大概占所有网络地址的5%,由于错误的路由器配置或严密的网络监控并不和网络上的其他信息完全链接。这些黑暗领域中有一部分看上去并不被使用的网络地址可能突然短暂的进行活动。虽然这种行为可能是非恶意的,但仍有可能是可疑行动的征兆。一项针对网络安全的进行的三年研究揭露,这些“暗角”正是网络攻击和垃圾邮件的源头。这项研究指出,黑客或病毒制造者劫持这些网络地址以制造供他们进行破坏活动的错误地址。同时,乔木网络的 Craig Labovitz还指出,这些“暗角”的比例正在增大。

声明: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用户
匿名发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