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项信息补充完善         
所属榜单: 中国最具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排行榜
选项名称: 柳腔
修订时间:
处理状态:
温馨提示: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修订本条目信息,请登录再行修订! 立刻登录!
更新图片:
正在使用的图片
我上传的图片

请填写图片更换理由:

说明:

  • 涉嫌侵权或存在版权争议的图片,一律不予采纳!
  • 请说明原图的不足和新图片等,若无明显优势,一般不会采纳,请勿上传!
  • 您上传的图片中不允许出现网址、标志、电话等涉嫌广告宣传的元素!
  • 图片须小于200K,尺寸在150*150--1600*1600像素之间,且只能为jpeg格式。

当前简介: 不超过300字,简介信息无须换行、排版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
请在下框中对原简介信息进行编辑修订(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当前详细介绍: 不少于50字,不超过2000字,请注意介绍内容准确性和换行、排版形式!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2008年,柳腔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青岛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本肘鼓”发展而成。
柳腔也叫邦柳,是“本肘鼓”吸收花鼓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的曲调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与茂腔、五音戏血缘相近,声调委婉悠扬、柔和细腻。曲调中有花调、悲调之分。花调欢快舒展,适宜于演喜剧,悲调低沉而缠绵,多用于唱悲哀之戏。板头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导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员往往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他的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坠琴、三弦、扬琴、低胡以及笙、箫、唢呐、锣鼓等,唱起来琴音缭绕、乡音浓郁,耐人寻味。
清代末年,流传到胶东的即墨、平度、掖县、莱阳等地。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和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业余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很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它“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柳腔的传统剧目与茂腔基本相同,不少老艺人都能兼唱茂腔。唱腔分悲调、花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散板、四不象、哭迷子、尖板等,另有娃娃、南罗。在柳腔音乐中,每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作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等。1920年前后传入青岛市,组成“四喜班”,名演员有刘作莲(艺名刘森)、刘洪石(艺名刘小)、刘德昌(艺名刘嫚)等。50年代,先后组成青岛市及即墨县柳腔剧团,主要演员有张秀云、宋洵光等,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赵美蓉观灯》、《于秀英求情》、《丹凤关》等。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建国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
柳腔的传统剧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记”为主。“四京”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记”是《罗衫记》、《玉环记》《火龙记》、《绣鞋记》、《钥匙记》、《金簪记》、《风筝记》、《丝兰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剧目不少,如《七人贤》、《双拐》、《马寡妇开店》、《小姑贤》、《打城隍》、《拾麦子》等。他们还创作演出了《春暖花开》、《两亲家》等一大批现代戏。
柳腔长期扎根于民间,舞台上洋溢着乡土气息,许多艺人土生土长,熟悉生活,演出的节目也深受观众喜爱。早期的“柳腔四刘”(艺名刘森的刘作廉、艺名刘小的刘洪石、艺名刘朝的刘永华)就为观众所称道。群众编成顺口溜赞扬他们:“刘森唱得强,刘小浪得强。”柳腔老艺人刘顺仙,擅演旦角戏,主演的《月墙》、《丝兰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老艺人张秀云曾晋京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受到欢迎。艺术新秀张淑英、袁玲崭露头角,张淑英主演的《孟姜女》、袁玲主演的《花灯记》等功底扎实,唱腔优美,独具特色。

请在下框中对原详细介绍信息修订完善(点击此处将原内容复制到下框中

应注意内容的排版形式,注意换行等。不得出现“编辑本段”、“图册(xx张)”等之类的词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