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排行网首页 | 榜中榜首页
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排行榜
所属榜单: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排行榜
朱令铊中毒事件
朱令铊中毒事件-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排行榜

朱令,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朱令在校期间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受到确诊和救治,警方认定为是投毒事件,但此案经过调查之后,几度沉浮,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尚无明确结果。。2013年4月16日,随着复旦投毒案的告落,关于彻查朱令案的呼声亦再度涌现,昔日作案嫌疑人孙维遭到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议。

她叫朱令,一个不幸的女孩。

他们,曾经有两个女儿,每一个都聪明漂亮,一个在北大,一个在清华,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但是随着大女儿的坠崖身亡,二女儿的中毒致残,他们美丽的未来憧憬在瞬间化为泡影。他们照顾植物人一样的女儿11年,他们维权11年,他们自己甚至已经累倒,为了女儿又坚强地站了起来,甚至连白发何时爬上头顶也记不清楚。

他们是朱令的父母,被人誉为最坚强的父母。父亲吴承之,今年65岁,退休前曾任国家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母亲朱明新,今年64岁,退休前是中国远洋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他们的家曾经衣食丰裕,可现在记者见到的却是家徒四壁,几处墙皮已经剥落,屋内只看得见简朴的陈设。一个屋子的高大书橱里堆满了药和保健品,而隔壁的房间铺设更为简单,只有一张小床和一张病床,旁边矗立的氧气瓶给人一种医院的感觉。为了照顾女儿,他们的生活彻底改变。

悬疑两次铊中毒事件

拿着医院的化验单子,吴承之夫妇看着躺在医院昏迷不醒的女儿朱令,他们作梦也没想到女儿会铊中毒,而且是超于身体正常含量1000倍。

虽然那是1995年的事,过去了10个年头,但是吴承之仍然历历在目。诊断结果出来后,就有医生断言,“如此大的剂量,只有投毒,接触中毒是不可能的。”

从那时开始,尚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的朱令,青春开始凋零。

1995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开始立案调查,这之间吴承之在家接到了匿名电话,来人声称朱令的宿舍被盗,清华在管理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清华派出所证实,确有此事,现场被破坏,地板上丢着钱,推测作案者作案动机并不是为钱。清华大学一位老师事后告诉吴承之,朱令宿舍其他同学的东西都没丢,唯一缺少了朱令的洗漱用品,还有一个不锈钢杯子滚落在床铺下。

整个案情被这次盗窃事件渲染的更加离奇。

派出所立即着手开始调查,并且承诺吴承之夫妇尽早抓到凶手,谁知道这一抓就是11年,到现在凶手是谁,仍然是个迷。

曾经被派出所列为重大嫌疑人,朱令的同窗好友孙维在1998年8月份时被公安局审讯8个小时,最终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孙维与朱令中毒事件有关,孙维被警方宣布解除嫌疑。

案子悬而未决,随着时间的流逝,朱令的不幸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网上的争论仍然不休不止,孙维是凶手的传言至今仍在流传。多年来一直保持沉默的嫌疑人似乎终于对朱令事件有了回应。2005年12月30日,一篇署着孙维名字的声明出现在天涯论坛,“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文中如此写道。

孙维网上的辩解一石激起千重浪,沉寂多年的“朱令事件”又被翻出水面,网上的争论愈演愈烈,吴承之夫妇的思绪也似乎回到了11年前。

据吴承之回忆,第一次中毒征兆是在1994年,11月24日是朱令的生日,当时朱令正在学校为岁末的“12. ·9”演出作准备。为了照顾女儿,吴承之下班后特地在中关村一家饭店为女儿祝庆生日。当吴承之拿着菜单订饭时,朱令就开始了肚子痛,原本开心的晚宴以疼痛收场。吴承之以为女儿劳累过度,或是肠胃不适,没有太放在心上,留下了钱让朱令第二天看病。

直到12月11日,对于朱令来说意义重大的演出近在眼前,她忍着痛,没有回家,一直坚持排练,甚至在演出前连饭也没顾上吃。在北京音乐厅的聚光灯下,几乎每个演出都有朱令,“虽然别人看不出来,但是我们知道她是忍着痛坚持表演完的。”随着一曲古琴独奏《广陵散》的谢幕,朱令的表演也完美结束,朱明新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演出结束后,腹痛的朱令并没有跟随吴承之夫妇回家,而是坚持帮大家收拾整理演出道具,由于疼痛愈发严重,演出庆功会她也没有参加。第二天,朱令回家,23日就被送到同仁医院,当作肠胃病治疗,之后朱令开始持续疼痛,脱发,面肌瘫痪。

在同仁医院住院一个月后,朱令疼痛减缓,头发也长了出来。吴承之夫妇以为女儿是劳累所致,好好保养即可。于是接朱令在家休养。4个月后,为了化验,吴承之夫妇又找出了朱令原来曾经穿过的运动服,收集了一撮头发,经过化验得知,这次反应也是铊中毒,只不过剂量偏小而已。

寒假开学时,朱令的病症并没有多大好转,但是此时的朱令归心似箭,已经有一堆计划等着她去完成,比如补习落下的学业,以及补修德语等等。开始憧憬新学期的朱令并不知道自己离痛苦的深渊又近了一步。

第二次中毒现象出现在1995年3月6日,朱令突然双足剧痛,吴承之夫妇急忙把朱令接到北医三院治疗,在服用止痛片未见好转的情况下,7日被转到协和医院门诊。3月9日,由于没有床位,朱令不得以在地下观察室躺了几天,15日住院后,就是长达5个月的昏迷。

愤怒吴氏夫妇状告“协和”

“高度怀疑是铊中毒。”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在初步检查后,就做出金属中毒的怀疑。但是协和医院并没有检测仪器,所以没有做相关化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李舜伟当即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张寿林教授联系,请其为朱令诊断。当天,朱明新陪同朱令到张寿林处检查,根据症状,张寿林认为朱令是急性铊或砷中毒,但是该所也不可检测。

这期间,朱令发病一直得不到有力救治,开始出现了神志模糊、对答不切题等反应,又伴有严重的腹痛和脱发症状。

随后朱令开始昏迷,并被转入ICU加强医疗病房。看着浑身插满管子的女儿,老两口只有默默地企盼女儿早日脱离危险,“她分七次总共输了14000cc的血,几乎全身的血被换遍了,但是仍然在恶化,而且感染了丙肝。”吴承之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朱令究竟得了什么病?这个问题当时一直困扰着吴承之夫妇,老两口看着女儿情况一天比一天糟,心急如焚。

1994年4月5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关于朱令的报道将朱令的病情公诸报端,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也开始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求救,发送SOS信件。贝志诚很快收到了1500封回信,其中有许多回信认为朱令铊中毒。随后,1 0日左右贝志诚找到协和医院反映朱令的病情,但是协和医院并没有采纳来自网上的意见。

4月18日,协和医院发布朱令的病情报告,仍然认为朱令有极大可能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炎。

4月27日,吴承之夫妇经人介绍到北京职业病防治所为朱令做铊检测,检测结果为铊中毒,毒量为致死量。

从朱令住院到检测出铊中毒,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期间致命的铊毒已经蔓延到朱令的整个身体,此时的她头发已经完全脱落,不省人事,插满管子,像植物人一样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

协和医院立即邀请了国内知名的6名神经内科专家会诊,决定给朱令用药二巯丁二酸钠。“那是当年给‘61个阶级兄弟’的药,生产于50年代,二次大战时的用药,早已停产。”吴承之犯了难。但还是在中日友好医院找到了该药,仅售3 毛钱一支。

拿到药的吴承之在网上却看到了这样的回复,“该药副作用很大,建议用普鲁士蓝。”

当时正值“五一”长假,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普鲁士蓝让吴承之再次犯了难。但靠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帮助,吴承之找到了普鲁士蓝。原以为药费很贵的吴承之怀揣2000多块钱。结果买了一小箱,10瓶仅用40多元,合计一瓶4元多。

朱令服用之后,病情立刻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开始好转。在协和的总计治疗费50多万元,“真正的救命药仅需4 0多元。”吴承之的语气里充满无奈。

“由于误诊延误了治疗,铊毒破坏了朱令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导致了她100%伤残。”

愤怒的吴承之夫妇认为是协和医院的不作为延误了朱令的治疗,在1998年,一纸诉状将协和医院告上了法庭。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开始立案审理。

本以为胜诉理所当然,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审朱令以败诉告终,法院的判决为:“本病案经二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属医疗事故,原告所诉被告有延误诊治的过错,证据不足……”

一审的败诉并没有阻止吴承之夫妇维权的脚步。1999年,吴氏夫妇上诉到北京市二中院,最终法院判决“应酌情裁量协和医院有进行抚慰性经济补偿的责任……”,协和医院补偿朱令10万元。

二审中朱令的代理律师马晓刚在判决后对吴承之说:“虽然拿到了安慰补偿金,但对于极度伤残的朱令以及庞大的医疗费,结果无异于败诉。”

援助来自四方的援手

在回忆起起诉协和医院的艰难历程时,最让朱明新老人难忘地就是一审和二审中的律师,中孚律师事务所的陈建民和冯素芳,浩天律师事务所的马晓刚和俞蓉,四个人的名字朱明新一直记得,他们都是无偿地为朱令一家提供义务法律援助。陈建民律师个人还赞助了朱令5000元钱。

记者电话采访陈建民和马晓刚时,两人的第一反应出奇地相似,都是问:“朱令现在怎么样?”

作为一审中朱令的代理人,陈建民知道告协和医院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当他看见躺在床上头发脱落、脸部扭曲的朱令时,一种要帮助她的想法无法遏止,陈建民义无反顾地接过了案子。

“我们知道二审很难打,只是想给女儿一个交待。”这是朱明新第一次见到马晓刚律师时说的第一句话,至今已经6 年,马晓刚依然记得特别清楚,尤其是朱明新坚定的眼神。

着手调查时,马晓刚面临一些证据不足的问题,“吴承之夫妇是为了给女儿看病,不是为了打官司。所以一些医疗单据就没有保留。”

马晓刚坦言接手这个案子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当时的规定,就是医疗鉴定制度不完善,就朱令的事件在当时进行医疗鉴定,结果出来不属于医疗事故,“当爹的不能打死儿子吧!”马晓刚如此形容当时的医疗鉴定和医院的关系。

“二审开庭审理选在了周末,到场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记者,案子的审理特别奇特,各方代理人,包括审判长都是从道义上来考虑,其实赔偿的10万元对于朱令家来说,根本不够。”

在马晓刚的眼里,吴承之夫妇是特别坚强的父母,为了救孩子,已经家徒四壁,但是朱明新仍然要给马晓刚代理费,马晓刚委婉谢绝,“我们的律师费不用考虑,如果非要给的话就用在孩子康复上好了。”

朱明新回忆说,最让她感动的是来自于社会上的帮助。几乎朱令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为这个不幸的女孩做着什么。

朱令的高中同学贝志诚1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帮助着朱令,从向全世界求救到最近在网上开设研讨会,为朱令进行募捐,贝志诚一直没有停下帮助朱令的脚步。但是他却一直不敢见朱令,吴承之说:“他害怕受到打击,他甚至不敢想象中学同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令的一些大学同学经常打电话,或是到家看望朱令,有些时候会留一些钱为朱令治病。吴承之夫妇的一些同事也经常会捐一些钱,还有社区医院的大夫了解朱令家的情况,为其做免费治疗,一位大夫自愿无偿地帮助朱令按摩。还有许多医生免费赠药给朱令,为其无偿诊治。

朱明新有一个账本,里面清楚地记着每一个人捐出的钱,献出的爱心。每当提到这些时,朱明新都会觉得很感动,“ 在自己有钱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别人帮忙,我总是觉得欠下的人情太多太多了。”

奇迹在亲情中屡次上演

“我们期盼奇迹的发生!”这是吴承之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甚至在女儿病危的时候,吴承之夫妇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

也许就是在信念的支持下,吴承之夫妇携手渡过了人生最悲痛的时期,朱令也神奇般地多次起死回生,连吴承之也说这是发生在朱令身上的“奇迹”。

朱令病危时期,曾经经历过数次危险,给吴承之印象最深的是协和医院经常通知病危,但朱令却总是能硬生生地挺过来。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协和医院普通病房,朱令的气管被切开个洞,里外都接着管子,处于昏迷状态。晚上吴承之夫妇陪床,发现女儿血压有些不稳,便一直盯着仪器。一盯就是三个小时,两人渐渐有了困意,突然仪器上的指针往下掉,老吴夫妇慌忙叫来医生,原来朱令体内有一根管子掉了,造成了呼吸衰竭。吴承之想想便觉得后怕,“如果当时我打一会儿瞌睡,恐怕就再也见不到女儿了。”

2001年后,迫于生活压力,朱令只能在家休养。一次,由于二氧化碳滞留,导致朱令呼吸困难,老吴马上送往就近的东方医院。其后的一段时间,朱令甚至没了呼吸,吴承之夫妇也没有放弃希望,主治医生受到老两口的感染,人工呼吸就做了半个多小时。老吴在旁边攥着拳头也喊了半个多小时:“吸!吸!”终于,朱令有了微弱的呼吸,在场的每个人都满头大汗,朱令的“奇迹”也再次发生。

这次出院后,吴承之开始让朱令锻炼。朱令家的一间客厅里放着一台步行机,格外显眼。每天朱令就是在这上面周而复始地练习站立、手臂运动等简单运动,虽然吴承之规定朱令每次站立的时间为半个小时,但完成这件很简单的任务,朱令每次都是满头大汗。

“她好一点儿,我们就高兴。”吴承之很满意锻炼结果,因为朱令站立的时间越来越长。

朱令现在的思维仍停留在中毒之前,对大学同学记得特别清楚,虽然视力已经非常低下,但是凭借声音,朱令还能“ 哼”出同学的名字。

朱令的语文特别好,曾背了课本之外的许多唐诗、宋词,一次,吴承之随口说了一句唐诗的上句,令他诧异的是,坐在轮椅上的朱令居然背出了下句。仿佛是又一个“奇迹”。

朱明新说老伴吴承之年轻时身体就不好,她操心女儿的同时还担心吴承之的身体,“幸亏他比较乐观,喜欢自我安慰,每天让女儿锻炼,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相信女儿会一天一天变好。”

脆弱生命像玻璃杯一样易碎

在朱令中毒事件之前,吴承之夫妇就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伤痛。

他们的大女儿吴今同样的多才多艺,就读北大,在一次班级集体爬山活动中失踪,3天后人们在一个山崖下发现了她的尸体。

那段往事仿佛已经被年迈的老夫妇一起尘封了,在朱令的家里,目光所到之处,完全没有像老照片之类的岁月留痕,唯一摆在相框中的是朱明新小时候的泛黄照片,甚至他们也不愿提起那段往事,对于吴今的事,吴承之欲言又止,紧接着就是短时间的沉默。

“思想要是停留在以前,我早就疯了!”吴承之坦言在回忆到朱令最后一次演出时,他特别难受,“幸运地是朱令现在还活着,能看着她说话锻炼就可以了。”

以前在医院治疗,恢复速度特别快,吴氏夫妇一度看见了光明,认为奇迹又将发生。便把女儿从医院接回家,尽量少住院,夫妇两个想让朱令通过自身的锻炼恢复。经过两年的锻炼,朱令肢体的运动肌能恢复不少,但是在2005年时,身体又开始恶化,一度呼吸衰竭,肺部水肿。朱明新再度坠入绝望的深渊。

“现在铊毒已经侵袭了她的每个器官,肺部、肝部都有问题。”朱明新的心理状态也随着朱令的健康起落, “我现在甚至在想,她能不能活得比我长。”

过了这么多年,朱明新的心态已经不再是那么满怀期待,甚至变得易碎,朱令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綳紧她那脆弱的心弦。

2004年底,朱明新由于劳累过度,从椅子上摔下来,跌到了头部,造成脑移位出血,必须做开颅大手术。吴承之开始担心老伴的身体能否经受得起这种手术,万幸地是,医生很细心,检查到三个出血点。现在朱明新左侧拳头大的一块头盖骨没有了,换来的是一块钛合金板,细看朱明新的左侧额头,还可以看见一枚螺丝钉的凸出痕迹。

对于当时的情景,朱明新现在一点记忆都没有,醒来是在手术完一个礼拜后,怎样摔下来,怎样去医院,都是空白。

“还好,她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吴承之告诉记者。

然后朱明新住院两个月,养病半年,吴承之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前有住院的老伴,后有在家的女儿,两人都需要照顾,这无疑又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也给了吴承之更大的压力。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吴承之做了一个小手术,刚刚出院回家。接连出现在两人身上的变故也在迫使两人都在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等自己老了,女儿怎么办?”

企盼两个殷切的愿望

朱明新说她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希望朱令能够更好地康复;第二个是希望公安局能够缉拿凶手。

有时候朱令带来的是希望,突然认识了一些东西或者想起了一些事物,让朱明新特别高兴,“但是那种感觉往往就是一瞬间,霎那之后,再找到这种感觉就得几个月甚至几年。”

朱明新说:“如果能有好办法治疗,卖房子也值。”

陈建民律师曾经这样评价吴承之夫妇:“有文化,善良,坚强的老人。”高学历毕业的吴氏夫妇,碰到事情之后,从来都是选择理性解决。朱明新最想给女儿的是一个“公道”,在去年,当她得知公安局有信访日之后,就骑着自行车去信访至少5次,风雨无阻。

铊中毒事件早在朱令前在清华就有发生,60年代初,化工系的一个试验员,经常打扫实验室的排风扇,用手去喝水,结果导致中毒,发病离世。“有了前车之鉴,悲剧还发生在朱令身上,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1993年,公安部行业法规《毒品的分类》,铊和氰化物都是国家明文的A类毒品,无色无味还具有潜伏期,下毒后症状会在一个星期或是半个月之后出现,不容易被发现,于是便成为了下毒者的首选。

吴承之说:“自杀都不会选择这个办法,太痛苦了!”

1997年时,在北大化学系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王小龙给两个人投毒,因为有朱令的前车之鉴,两人送往医院后,立刻服用普鲁士蓝,由于治疗及时,得以很快痊愈。现在两人远在美国,其中之一的陆晨光在还没长出头发的时候,曾经来看过朱令,对吴承之说:“感谢朱令,她救了我的命。”

面对家庭的不幸,吴承之夫妇并没有选择逃避,全家三口人坚强地承受着各种痛苦,就像朱明新的一句话:“当出人意料的灾难真正降临时,为了女儿,逼出了我们‘不能崩溃’的承受能力。”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广告服务站点导航友情连接意见反馈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
Copyright 2009-2010,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